淮安矿山信息化:向着智慧矿山前进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腹地,迄今已发现石油、地热、芒硝、石盐等34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6种,开发利用的有芒硝、石盐、玄武岩、凹凸棒石粘土、地热、矿泉水等13种。在江苏省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矿业大市。
面对如此丰富且宝贵的矿产资源,如何开发、监管就成了摆在淮安市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势在必行,而淮安市基于MapGIS平台建设的盐类矿山储量动态及钻井数据监管系统,恰恰顺应了这一趋势,加快了地质矿产的信息化步伐。记者专门就其具体情况采访了淮安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处丁厚金处长。
监管系统开启高效管理模式
淮安境内的石盐、无水芒硝等优势矿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拉开了勘查开采的序幕。截止2012年底,年开采加工石盐达1091.04万吨,无水芒硝279.36万吨,工业总产值28.72亿元,已形成了规模化的盐化工支柱产业。
但是,在盐类资源呈规模化开发态势的同时,也因管理、监管等问题,对当地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丁处长为记者详细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第一,工作轮岗是管理队伍的要求,但也对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为地质矿产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人员的流动性容易导致岗位管理职责脱节;第二,信息化程度不高,动态监管存在滞后性。储量年报每年年底编写一次,对于溶腔范围扩大、超范围开采、不符合开发利用等行为不能做到及时制止;第三,原始资料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由于淮安盐矿发展时间已久,对于一些宝贵的原始勘探资料未能进行统一管理,尤其是生产井资料多数为纸质材料,容易丢失,从而增加了后期闭矿、储量核实工作开展的难度。
这就导致了长期以来地质矿产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于开采生产加工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石盐、无水芒硝埋藏于地下数千米以下,采取钻井水溶法连续不断的溶蚀,形成的溶腔是否已造成矿层的串层并影响到了卤水质量、是否超出了允许的开采半径溶蚀了安全矿柱、是否造成了顶板垮塌、是否影响了地下含水层等等,只能通过大量的人力收集数据运用公式推算出一定量的结论。
所以,为了高效、便捷地实现科学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尤其是在岩盐资源开发方面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为了保护好地质环境资源,增强矿产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长效管理体系。2012年,淮安国土资源局开展了基于MapGIS平台的盐类矿山储量动态及钻井数据监管系统(一期)的建设,并于2013年8月底通过了专家审查。
可视化管理提升盐类矿产资源掌控能力
作为加快地质矿产管理数据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基本需求和具体行动,淮安盐类矿山储量动态及钻井数据监管系统(一期)项目,主要基于MapGIS K9平台构建了钻井数据库,建成钻井申请备案至完井全过程的管理模块;构建了生产井(组)储量动态生产数据库,建立数据运算分析模块;还建立了矿山企业数据报盘子系统。
在丁处长看来,系统的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已经初露端倪。比如工作人员可以利用GIS统计专题图的功能,对开发利用过程中生产用井申请钻打、完井、开采及储量变化、闭井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另外,还可将原来表格形式的钻井设计数据、各阶段生产井(组)开采量通过三维模拟的方式展示成钻井轨迹成井状态和模拟溶腔,非常直观;在一定比例尺的地理地图上还能直观反映出各采矿权的矿区范围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中设计的生产井(组)布置图,以此为基础对各采矿权人钻打新井进行审核备案。此外,还能够录入各阶段生产井(组)开采量,以年度动用储量为计算单元呈现三维的模拟溶腔,最终可通过数据模型的方式判断相邻矿山生产井开采状况,实现以单井、单个采矿权,与洪泽盐盆、淮安盐盆内所有采矿权点面相结合盐类资源可视化动态管理系统。
“可以说,该系统正在改变着我市盐类资源储量管理等长期纸质化办公、备案的方法,特别是储量年报编制必须通过大量的人力收集数据,运用公式推算出储量结论的局面。该系统的建设,将盐类矿产资源从平面纸质演算储量动态变化过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GIS、三维技术为支撑的可视信息系统管理,通过建立钻井数据和动态储量数据库,切实提高了我市盐类矿产资源的掌控能力。目前,我市优势矿产石盐、无水芒硝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盐化工千亿元产业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在谈到系统为淮安矿产管理及经济效益带来怎样的改观时,丁处长满怀欣喜地表示。
立足一期建设,完善系统功能
丁处长告诉记者,目前淮安市矿产储量动态及钻井监管系统项目已进入二期的研发。在接下来的二期建设中,系统主要侧重在三方面的完善上。
“第一,在一期数据成果上增加三维数据库建设,包含三维勘查、生产井数据库,三维溶腔数据库,三维矿山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完成后,以期达到为矿山基本信息、储量动态监管、矿井生产、地质变化等提供统一的二三维一体化数据服务。”
“第二,完成‘盐类三维矿山钻井建模子系统’,为整个项目提供盐类矿山的整体三维场景建模功能,包括利用施工钻孔的井斜相关数据,自动计算并三维模拟显示钻孔分布情况;根据历史生产量实时生成三维矿层溶腔,进行整体的三维场景调整,发布准备等工作。”
“第三,在一期基础上,整合一期的矿山成果数据库,增加三维矿山钻井数据,在MapGIS平台的统一框架下,以矿山矿井采动三维可视化为中心,扩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服务,提供更多样的矿山储量成果汇报服务功能,开展并实现矿山储量动态及钻井数据监管系统的需求。”
“系统完全建成后,将会对淮安盐硝矿山的管理,石盐无水芒硝历史资料的管理,以及盐类资源远景调查带来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丁处长满怀期待地说道。
可以想见,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力地提高掌握资源储量动用情况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矿政管理人员全面摸清矿山企业开采情况,进行科学的矿政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为淮安市盐类矿产远景地质调查提供基础资料,促进矿业经济和矿山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淮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智慧矿山会越来越近
2007年,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在会上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的倡议;在之后又确定了“2020年基本建立绿色矿山格局”的战略目标。对于“绿色矿山”这一概念,丁处长有着自己的见解,“可以把矿山拟人化,即矿山对社会应当是讲良心的,对资源利用是讲科学的,对生态环境是有善心的。如果对矿山遵循以上的原则来建设、回报社会,这样的矿山才是‘绿色’的。”
安全矿山、高效矿山、清洁矿山,都是智慧矿山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绿色矿山也不例外。但是据了解,我国矿业行业目前仍然处于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在技术、装备、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均具有相当大的差距。现今除全国个别煤矿开始着手建设智慧矿山外,其他矿山企业还处于创建绿色矿山阶段,还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智慧矿山的建设任重道远。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内矿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条件下,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力,就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现代网络发布技术、GIS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以及信息服务技术等改造传统矿业,规范盐类矿山开采行为,防止越界行为的发生或因超采造成的安全隐患,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结合淮安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丁处长强调道:“盐类矿山信息化应主要针对矿山整体的统一认识和数字化在线。目前,我们开发的盐类矿山储量动态监管系统就是其中一部分,最终表现为高度信息化、自动化、高效率,实现集中管理,减少人力,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丁处长也向记者大体介绍了接下来他们在推进矿山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总体而言,就是要在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继续推进矿山信息化建设,努力把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以及矿产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管理等相关信息系统相衔接,并通过应用GIS技术和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实现图形数据和规划指标数据的互联;完善推广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加快地质和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地质环境评价信息化建设等等。
相信淮安矿山的全面感知、高效互联、科学决策的目标会随着矿山信息化的深入建设逐步实现,智慧矿山也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