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尽识地质灾害真面目

发布时间:2013-10-28 阅读量:16

董慧 李春阳 邱观永

苏东坡在游览庐山之后,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想,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奥哲理。而“肩挑”江西地质灾害监测重担的江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也是身处地质灾害中的“当局者”,但他们若是不识地质灾害真面目,那可就大事不妙了。可实际情况却是:江西地质环境监测搞得有声有色,可谓是“尽识地质灾害真面目”。

至于如何做到这“尽识地质灾害真面目”的?让咱们在与监测总站周玉才总工的对话里,在这一“老”一“新”、一“近”一“远”、一“小”一“大”、一“少”一“多”,看似针锋相对的对立体中,一探究竟。

老队伍新思路

江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建于1981年,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环境监测专业队伍之一,资历甚老。三十余年来屡获殊荣,如今依旧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线。但少有人知这其中的一次“重心转移”。

“总站成立之初,以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主要职责,设立了众多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编织了一张“地下水监测网”;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气候愈加恶劣,地质灾害变得频发起来,这一点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便转移到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治理勘查设计、防治规划等方面。”总站周玉才总工打开了话匣子。

众所周知,南方多丘陵山地,江西便是这里的一个缩影。“我省地形以丘陵为主,高、中山较少,一般没有像西南、西北那样陡峭的山势,所以江西的地质灾害多发于丘陵中、低山区。江西岩质滑坡很少,地质灾害主要是以土质滑坡为主,且土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小于10米,因此地质灾害规模较小。”

“江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规模小,就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确定的隐患点将近3万,但真正的隐患点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因为有很多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我们还没有判断到,如果监测的话,要想通过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在每个隐患点都配置监测设备直接对其进行监测、预报的话,根本是不现实的。另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传统模式是气象台先做降雨预报,然后将数据发给总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会根据雨量预测哪个地方有可能产生滑坡、泥石流,但其中有个致命问题:决定诱发地质灾害的一般是强降雨,而强降雨是很难准确预报的,这就往往导致我们的地质灾害预测结果不准确,应该说是非常不准确。”

周总工1985年参加工作,与地质灾害打了几十年“交道”,在他看来,江西地质灾害既然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传统措施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在具体防治上,就必须要有“新动作”。“我们采取了与传统思路完全不同的监测新思路,简单来说,传统监测理念是通过监测某个具体隐患点的变形、位移变化规律,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我们的监测理念则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隐患点,监测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随降雨过程的变化规律,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于土质滑坡其实就是一个降雨入渗到地下导致土体含水量增加、力学性质降低的过程,我们就研究降雨入渗到地下,土体如何饱和、力学性质降低的过程,监测雨量、地下水位、土体含水量、土体应力等等这些背景条件,如果这些背景条件达到了引发地质灾害的程度,就可以发布这个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这样就不依赖于强降雨的预报了,而且也提高了准确性。”

近科技远人力

江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有如此创新之举,不只是监测之幸,更是百姓之福。但创新决不能止于此,因为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中科技的应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到科技,周总工颇有兴致地说道:“科技尤其是先进科技,像遥感、GIS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就拿江西来讲,刚才提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万处,这么多的隐患点如果派人去监测,是根本不现实的。一是如果人工处理数据,将耗费巨大人力;二是信息数据根本无法及时传送。所以,还是要重视科技。我们在地质灾害领域科技应用非常多,比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七年来共发布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69次,市、县两级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3563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通过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短信、网站等多种形式发布;此外我们已建立了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及数据上报工作程序;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依托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江西在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实验,比如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当时国内研究信息平台的单位很少,我们通过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基于MapGIS平台开发出了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十六大以后,国家开展了地质大调查工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建立地质灾害目录,把隐患点、灾害点的信息全部建成数据库,我们江西的数据管理也主要是以MapGIS作为基础平台来管理的。”

“2004年,我们向国家申请了《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项目,经过七年努力,完成了全国唯一的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示范项目。包括完成编制9幅(1/25万~1/50万)全省区域性图件,录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记录25712条;铜鼓县等7县市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野外补充调查工作,完成调查工作量为1/10万区域工程地质调查2095km2,1/5万工程地质测量1000km2;建立地质灾害专业人工监测点7处,对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土体应力进行监测;建立江西省铜鼓县城郊林场何家洞等7处滑坡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监测点,各监测点均安装了地下应力测量装置、地下水位测量装置、土壤含水量测量装置、降雨量测量装置、太阳能板、蓄电池、支架、导线及附件,并在滑坡后缘及周界埋设位移桩,进行地表位移的辅助监测。总的来说现在政府对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发展也很快。”

小系统大智慧

对于先进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周总工仿佛有说不完的体会,将江西省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介绍之后,他意犹未尽地谈起了刚刚结题的“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项目,这虽然是个小系统,但却凝结着科技的大智慧。

“这个项目也是基于MapGIS平台开发的。早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总站在黎川、资溪、上饶这三个县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最早进行的此类工作。当时,我们就选用了国产软件MapGIS把地图数字化,来做地理底图,提高了地质灾害的调查能力。”

“系统主要运用了计算机、网络、GIS等先进技术,将江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监测预警等功能一体化。实现了对江西省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查询检索、动态编辑、二三维可视化、统计分析等等一系列功能,可以为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地质灾害监测信息,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还涵盖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气象预警三大类型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的数据,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能够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和体制更加完善了。目前在应用上,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海量数据的管理通过该系统提高了;该系统也使得汇报工作更加直观,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对我们调查也很有帮助,以前调查工作现场拍的照回来后才能处理,现在通过远程通信就可以先发回来,而且领导可以通过平台视察野外。”

“但整体来看,这个信息系统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对系统的智能需求也在增加。还需要我们把平时做的事概念化、模型化,要形成经验,形成公式,形成一种理念。”

“对于这个系统,我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在后期,我们还要继续完善这个系统,使它更加智能化。”

少阻滞多推动

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会遇到形式各异的困难,从而形成阻滞,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也不例外,这其中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限制,周总工结合江西地质灾害工作实际,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讲道:“在地质灾害领域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其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还是很少,我觉得现在搞信息的人有一个缺陷,就是关着门在写程序;而了解地质灾害业务的人,对专业技术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认为,两者要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搞地质的努力向模型靠拢,把所有的东西都模型化,搞信息系统、信息化的人也要思考怎么样指导我们建模型。”

周总工也表达了地质灾害信息化需要国家垂直往下推动的愿望,他认为把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当做一项硬性指标从国家层面逐步往下推,会更容易推动。他也提到,数据共享范围还是太小,有些成果没有共享到社会上去。而开展信息化就是要让社会共享信息数据的成果,那样才有意义。

相关链接:http://www.cehui8.com/news/yejie/20131024/278.html



联系我们

武汉中地(总部)

400-880-9970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大道598号

北京中地(子公司)

010-51652066

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北路内2号天元港中心B座1205

深圳中地(子公司)

0755-26551638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科苑南路中地数码大楼A1001

西部基地(子公司)

028-85230200

成都市锦江区复地金融岛湾流锦宫506

苏州中地(子公司)

0512-65831998

苏州市姑苏区世界贸易中心A座22层2205室

热线电话

电话咨询

400 880 9970

点击咨询